尽管胶东半岛已入隆冬,但在威海胶东伯瑞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蓝莓大棚里,却是一片生机盎然。在公司的第五代连体温室里,省人大代表、威海胶东伯瑞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阎勇正专注地查看蓝莓开花和土质状况。
42岁的阎勇在农村长大,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2009年,他从海外留学归国后,毅然选择返乡发展农业。他深入了解家乡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发现蓝莓适合种植在半丘陵地区,而乳山正好有这样的地形。
蓝莓,这个在当时还相对陌生的水果,在他的眼中却是一个能够带动家乡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优选产业。于是,他倾尽所有,建立“胶东伯瑞”蓝莓基地,开启了创业之路。
很快,信心满怀的阎勇就被现实送了个“下马威”。一心走有机种植的路子,但有机种植对土壤、肥料、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要求很高,而乳山的土壤条件并不符合标准,种出的蓝莓难以达标。
为了能够孕育出优质蓝莓,整整6个月,阎勇和工人们日夜奋战在田间,为300多亩土地更换了1700多吨草炭土。随着蓝莓种植规模的扩大,阎勇又遇到了技术、市场、资金、人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挑战,但他依然咬牙坚持寻找新出路。
之后,他跑遍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请来专家当智囊团,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在他的努力下,公司成功研发出“JD”系列蓝莓新品种6个、微生物菌30余种,成功解决了蓝莓产业见效慢和亩产量低等问题,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带领群众实现共富,是阎勇不变的初心。
刚开始,村民们对阎勇返乡“种地”的行为不理解,“有老乡以为我是开发房地产的,不想把地承包给我,当时叫价70万一亩。”阎勇苦笑着回忆道。但随着蓝莓园逐渐发展壮大,乡亲们改变了看法,纷纷主动将土地交给他管理。目前,公司盘活了1400余万元的农村闲置资产、1200余亩闲置土地,通过土地流转,为千余名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推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阎勇注重提升农民自身能力。公司于2019年制定“保品质分包”制度,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农户”的种植销售队伍,既为技术型人才提供平台,也发展壮大了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为一名“兴农人”,在人代会闭会期间,阎勇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的心声,收集意见和要求。针对我省温室设施农业、无土栽培产业相对滞后,存在土地利用率低、上市晚、化肥农残超标等问题,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我省农业向无土栽培设施农业、 智慧农业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建议,助力我省现代化设施农业提质增效。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阎勇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让“莓”好的事业在家乡热土上绽放光彩,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
责编:王晶 徐榕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