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知识百科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庄泽林   来源:《法人》2024第5期  时间:2024-05-24

编者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考察湖南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以及考察重庆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都深刻论述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要求,并对江苏、湖南、重庆等发展定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布局进行科学谋划,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领航定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这一方法论,是引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课题,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必答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稳步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是把“路线图”细化为“施工图”的方式方法。形象地讲,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科学的方法来推动和实现。“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论,蕴含着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科学方法,体现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更深层次考量、更具操作性方案和更长远战略谋划,提供了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遵循。

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科学统筹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区域创新与全局战略、立足当前与长远谋虑的关系,扎扎实实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构建新兴产业体系上,需要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探索新的高价值应用场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实现“抢先起步”。

坚持先立后破

坚持先立后破,统筹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首要在于“立”。应积极主动“立”起来,并以充分准备、有序衔接、稳扎稳打作为基础,强化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加强涉企及民生政策的充分论证和效果评估,稳定经营主体预期,正确处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启迪我们: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生产方式;没有低端的从业者,只有发展提升的产业工人。只有聚焦科技创新核心要素,通过赋能更高素质劳动者、更具技术含量劳动资料、更广范的劳动对象,传统产业亦能提高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循序渐进形成先进生产力。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做到新旧产业“双提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保证产业发展既要“喜新”,也不能“厌旧”。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同时,蓄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其发新芽、开新花,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且,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住时机、把握重点、拿捏分寸和讲究策略,平稳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最大限度避免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之间带来的阵痛压力。

特别注意的是,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战略性任务一以贯之,为制造业升级插上科技翅膀,切实锻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钢筋铁骨”。

突出因地制宜

突出因地制宜,统筹区域创新与全局战略的关系。“因地制宜”重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实际情况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研究制定切合实际、务实管用的具体措施,不搞只有一种模式的“一刀切”,防止盲目跟风的“大呼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多样,“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决定了“致广大而尽精微”,必须重视地方经济发展多样性,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激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活力。

就科技创新而言,科研力量中的“国家队”实力雄厚,优势在“从0到1”的基础研究。“地方队”更贴近市场,在“从1到10”的应用研究上更加擅长。地方搞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需要立足本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经济结构、科研条件等客观情况,主动衔接国家整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发挥好地方应用研究优势,有效整合“国家队”与“地方队”的科技研发资源,脚踏实地破解“卡脖子”技术、锻造“杀手锏”产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与此同时,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有效分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区域间创新协作和产业协同,创新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在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上勇挑重担,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强化分类指导

强化分类指导,科学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分类指导”贵在精准,做到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把分业施策、分类研究和整体推进有机贯穿,把立足当前之急和善谋长远之势有机结合,下足“绣花功夫”,提高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

从科技发展规律看,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一般都会经过消化、吸收、创新再到自主创造的过程。从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到形成产业化,链条长、环节多、时间久,必然经历“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砥砺和磨炼。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一张蓝图绘到底。

保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定力是首当其冲的基本要求。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营造追求创新、保护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摒弃片面追求“短平快”项目和政绩的功利思维,引导广大科技人才心无旁骛攻坚创新“无人区”,真正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长远布局上下好先手棋。

打造稳定透明、公平竞争、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是贯穿始终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产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法律制度,以法治力量保证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更多现实生产力。同时,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法律制度供给,有的放矢地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优化企业“出题”的联合攻关技术创新体系,真正解决研究和生产“两张皮”问题,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以科学家精神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钉钉子精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自觉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让科技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编:屈庆硕 徐榕悦

版权所有: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鲁ICP备05034806号办公厅
最佳效果: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16Bit颜色、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投稿邮箱: sdrdxcc2016@163.com  信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