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蟠虺纹铜壶
2025年为农历乙巳蛇年。在传统文化中,蛇,雅称“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从甲骨文、《山海经》的记录,到青铜器、画像石上的图像,蛇成为象征智慧、顺利、长寿、祥瑞的文化符号。
汉画像石中表现伏羲和女娲为人首蛇身的图像较多。在嘉祥县武梁祠左石室后壁小龛西侧画像的第三层,戴冠的伏羲执矩,头挽发髻的女娲执规,二人均人首蛇身且尾部交缠,其间有二羽人举手相牵,亦蛇尾相交,左右侧各有一羽人,亦蛇尾。另外,在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保存的汉画像石《日月同辉》《东王公、人物拜会》《西王母、伏羲女娲》中,蛇的形象丰富多样,呈现了汉代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虺”指小蛇,因此蟠虺纹也称“蛇纹”。蟠虺纹为东周时期大部分青铜容器的主流装饰纹样,一般表现为互相缠绕的双头小蛇,个体较小,若干小蛇构成几何图案,结构自由,多为卷曲和交连状,主要装饰在鼎、鬲、甗、簠、豆、壶等常见的青铜容器上。
春秋蟠虺纹铜鼎,现藏于潍坊市博物馆,通高19.2厘米、口径23.5厘米。此鼎作炊器之用,亦是春秋时期重的礼器之一。圆口,立耳,深腹,圜底,三兽蹄形足。腹中上部饰二周绳索纹,其间为两周并列的蟠虺纹,腹下部饰一周三角纹,膝饰饕餮纹。该器浑厚凝重,纹饰精美。在春秋战国时期,蟠虺纹常作主要纹饰使用。此种纹样是现实之蛇的抽象化,常具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头部,眼睛圆而突出,身体有鳞节,呈卷曲的长条形,蛇的特征十分明显。
齐文化博物院藏战国青铜提梁壶,口径10厘米、高29厘米,此件青铜提梁壶的器身颈、腹部分别饰细密的蟠虺纹。另一件战国高足鼎,口径12厘米、通高27厘米,其主要纹饰便是蟠虺纹。器身腹部有一周凸弦纹,纹饰之下饰有一周蟠虺纹带。蟠虺纹不仅是对自然界的生动模仿,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的每一道纹路、每一处细节,皆承载着厚重的时代记忆和工匠们的智慧。
蛇和龟合体组成的玄武,还是“天之四灵”之一。金谭处端书龟蛇碑,高138.7厘米、宽64.5厘米、厚15.4厘米,此龟蛇碑原立于潍县玉清宫内,后移至潍坊市博物馆。龟蛇又称玄武,与上古神兽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天之四灵”,亦称“四象”,是北方的守护神。“龟蛇”二字为金代全真道谭处端真人所书,其将龟蛇的自然之形与道家玄武之蕴,及自身笔墨之功融为一体,以象形草书挥毫于碑,刻之于石,整体潇洒俊逸,形神兼备。尤其是“蛇”字,蜿蜒盘曲、灵动多姿,极具神韵。
谭处端(1123—1185),字通正,法名处端,号“长真子”,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山东宁海(今牟平)人。金大定年间师从王重阳,为全真道南无派创立者,其“平昔好书龟蛇二字,习而不已,妙将入神,有飞腾变化之状,奉道信士多收藏之,以为珍宝”。
蛇已经有1亿多年的历史了,由于行走方式十分独特,它的蜿蜒身影融合了神秘与现实,升华了民俗、文学与艺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责编:屈庆硕 徐榕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