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一直在山东省人大机关工作的范存荣、翁辉、陈卓、李跃升、索峰等5位处级干部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到临沂市费县新庄镇的5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放着好好的机关干部不当,非要到穷乡僻壤遭罪。”在家人和朋友眼里,这5个人疯了。不过他们心里明白,机关的生活早已程序化,再不“折腾折腾”就真的老了。
来到村里后,5人迅速进入工作角色。从原来坐在办公室听别人汇报,到自己主动低下身子跑厅局找资金要项目,他们说,一开始确实不适应,但现在想了想,这也是一种历练。如今一年半过去了,5个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村通上了路灯,家家用上了自来水,连村中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土路也换成了水泥路。新庄镇永盛大泉村的支部书记庄士大说,按照第一书记指的路,去年村民们种了数百亩“映霜红”桃树,如果一切顺利,明年每户村民收入至少增加两万块。
大山里的村民再也不用挑水吃
这几天一股冷空气过后,沂蒙山区的天蓝的出奇,午后的阳光照的人身上暖烘烘的。归仁庄村的96岁老支书杨培顺吃过午饭后,便从屋里拿出了一个马扎,坐在自家院子里晒起了太阳。“电视上说年纪大的人晒晒太阳,对于补钙有好处。”杨培顺说,自己能够清闲地在家晒太阳,多亏了第一书记索峰。
原来,因为地势较高难通自来水,归仁庄的村民自古以来就只能靠到5里外的水库“挑水吃”。解放后,杨培顺担任了归仁庄村的党支部书记,才带领村民在村后的高地上打了眼井,虽然打水距离从5里路缩短到不足1里路,但是依然没有改变村民挑水吃的传统。所以,每次提起归仁庄村的第一书记索峰,杨培顺总是赞不绝口,如果不是他帮助村里通上了自来水,自己每天这个时候还要到村头的井上挑水。
和归仁庄一样,其他4个帮包村也已经全部通上了自来水。而通自来水的60万元资金,全是靠索峰他们一次次去相关部门不断“磨”出来的。
天气已经开始渐渐转凉,在归仁庄村委会办公楼前的集市上做床单被罩生意的吴永顺(化名)最近生意一直不错。可是就在一年前,吴永顺还不愿到这里来摆摊。“以前这一片全是土路,一阵风就尘土飞扬。”吴大哥指着眼前这条干净的水泥路告诉记者,为了防止灰尘弄脏这些床单,上面都要盖上层塑料纸,只有来了客人时才敢把塑料纸掀开。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受够了土路的沂蒙山村民做梦都想走上干净的水泥路。为圆村民一个梦,自省人大的5位第一书记上任以来,共争取资金300多万元,硬化农村道路15公里。由于户户门前都修上了水泥路,陈卓帮包的余店子村还作为典型承办了费县省派第一书记农村公路建设推进现场会。
近年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晚饭后跳几段广场舞已经成了中老年人的一种习惯。可是因为晚上没有路灯,广场舞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只有羡慕的份。为了方便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第一书记们便积极联系供电部门,在每个村主干道都装上了太阳能自动调节路灯。“有了路灯后,尤其是夏天晚上,我们村办公楼前别提多热闹了。”归仁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庆华笑着告诉记者,再过几个月,村委会办公楼旁边投资130万元建设的归仁庄村文化大院就将投入使用,那时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
种果树、搞光伏发电,村集体与村民的腰包一起鼓
村里的基础建设搞得有模有样,可是如何帮助村里脱贫致富才是这些第一书记最重要的任务。刚到新庄镇,范存荣和陈卓等人心里一下凉了半截。“村委会连一分钱都拿不出来,还能指望带领村民致富?”借鉴一些兄弟城市的成功经验,山东省人大费县第一书记团队的领队、岳山村第一书记范存荣主动找来资金,引进了光伏发电项目。
在岳山村,这种装在屋顶的光伏发电板随处可见。“我们的光伏发电站都是建在村集体的房产上以及租用村民的屋顶。”范存荣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光伏发电产生的电卖给国家电网每度是9毛多钱,所以这一项就能为村集体每年增收4万元。
有了岳山村的成功经验,归仁庄和余店子村也利用村集体闲置场地或房屋搞起了光伏发电。据统计,仅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就可为3个村的村集体增加收入16万元。
帮助村集体找到了致富路,可如何帮助村民找到“金钥匙”可难坏了第一书记们。“村里一大半都是老人和孩子,壮劳力基本都外出打工了。”余店子村第一书记陈卓说,在帮助这类村民选择脱贫方法时,除了考虑收益外,还要考虑以他们的年纪能否承担相应的劳动强度。
经过一番考察调研后,五位第一书记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放在了果树种植上。“我们选择了远近闻名的红丹脆枣和青州那边这两年刚研究出来的映霜红桃。”永盛村第一书记翁辉告诉记者,两个品种都是新品种,目前市场收购价都在每斤五六元钱,属于性价比较高的经济作物。“重要的是桃树和枣树都好打理,对老人来说工作强度也不算太大。”
联系资金、购置果树苗、再向村民们免费发放……这一步步似水到渠成的事,不过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来领的村民并不是特别积极。尤其是在陈卓所在的余店子村,主动申领果树苗的村民寥寥无几。“村民都很感谢我们做的这些事,可是就是没人愿意种。”陈卓一走访才知道,原来余店子村的大片耕地都在山上,山路特别难走,村民害怕即使果树种了也难以运出去。
为了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陈卓便开始琢磨如何在山里修出一条“致富”路来。后来,陈卓一次次跑相关厅局,终于拿下了一个1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用争取到的150万元资金在山里修起了一条长2600米的水泥路。
陈卓的努力也获得了村民的信任,余店子村一期200亩“红丹脆枣”明年就将结果。“按照今年的收购价5元/斤来算,每户村民每年将比之前多收入至少1万多元。”当大巴车在这条跌宕起伏的水泥路上前行时,一旁的陈卓笑着告诉记者,在村民强烈要求下,今年二期又规划了200多亩红丹脆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