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滨州代表团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预算报告。
刘伟代表说,报告总结成绩令人振奋,宏伟目标鼓舞人心,发展举措求实务实,关注民生饱含深情,责任明确要求严格,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与“十二五”发展规划紧密衔接,与山东实际紧密结合,对于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实现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准确把握形势,坚定前进信心,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上来。要努力做好结合文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资源、地域、区位、产业、市场、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拓展工作思路,形成发展特色;进一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步伐,加大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要深入群众、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注意运用法治的、民主协商的、服务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具体要求,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形成全社会的新风正气。
邓向阳代表说,报告高屋建瓴、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内涵丰富,完全符合中央精神、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合山东实际、顺应群众意愿,是一个求真务实、任务明确、鼓舞人心、关注民生的好报告。我们要结合滨州实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要坚持陆海统筹,黄蓝融合,突出蓝黄两区的主体战略地位,不断提高滨州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大“转调创”工作力度,推动“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精心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个品牌,推进城乡一体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高战略位置,融入生态美丽幸福新滨州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强力推进民生改善;适应“两区”开发建设新要求,用足用活各项政策措施,通过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在扩大开放中赢得机遇。
曹兴宽代表说,报告体现了十八大精神,突出主题主线,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工作部署切合实际,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一个站在新起点、适应新形势、谋划新跨越的好报告。我们要大力实施重大基础设施突破战略,把两区开发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重要引擎,实施并谋划一批惠当今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北部沿海崛起战略,全力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以增上产业项目为载体,以优化投资结构为导向,以做大实体经济为重点,加快形成高效生态经济体系;按照宜居宜业、生态低碳的定位,不断扩大两大品牌效应,全力打造黄河三角洲中心名城。
邹继刚代表说,科学发展要树立“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经济结构”理念,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提升城镇化的品质和内涵;实施最严格的环保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让人居环境更美丽和舒适;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财政收入更多地投入民生。
丁海堂代表说,要突出高效生态、转型升级、结构调整、配套提升,切实把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引导到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上来;大力实施省级示范镇建设,突出和谐构建,着力提升幸福指数。
张波代表说,要积极投身两区开发建设,集中发展潜力大、支撑带动力强、质量效益突出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技术创新,以大投入促进大调整;推进节能减排,以高利用率实现高效益。
李玲代表建议,发挥中小企业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至少再提高一个百分点,尽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马韵升代表建议,省里出台黄三角高新农业示范园区优惠政策;提高企业职工退休金,与事业单位接轨;创新合村并居模式,切实解决无地农民就业难题;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多举措解决好残疾儿童、弃婴养育问题。
焦本强代表说,城市发展要突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聚集发展,建设好“12343”民生服务平台,打造黄三角中心商务区;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注重人的城镇化,提升城市品味。
殷梅英代表说,要利用小清河复航良好机遇,推动物流业快速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大企业参与,差异化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大投入综合治理,建设国家生态示范县。
栾兴刚代表说,要大力实施“乡镇振兴”工程,建好特色园区,推进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寻求新突破。
刘连民建议,重视企业自主创新,以差异化的产品、价格赢得差异化的市场、利润,优化管理提高品质,向质量要品牌、要效益。从桂兰建议,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促进团结,维护和谐。毛海峰建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服务能力,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张荣强建议,鼓励大企业参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快速提高城镇化率。
李守江代表说,要运用好省直管县财政政策,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行政效能效率,积极承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