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代会十二届一次会议报告简报
简报二十四:增创新优势 谋求新突破 开启新征程
时间:2013-01-28

 

   1月25日至26日,德州代表团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

 
 
  姜大明代表说,刚才,翠云同志讲了德州的发展情况,令人振奋,上了两个大的台阶,GDP超过2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达到120亿元。德州作为欠发达地区,依靠自身努力,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不容易,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下一步,结合贯彻落实省“两会”精神,重点抓好三件事:一要抢抓政策机遇,争取更多支持。当前德州面临两大机遇,一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主要是发挥济南作为省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圈内7市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抓好济德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建设、交通通讯、社会保障的一体化。二是省里提出建设西部地区新的经济隆起带,将要专门制定规划、政策。另外,德州的乐陵、庆云还处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这里边都有政策可以争取。要做好做细工作,在产业项目、土地开发、园区建设等方面争取更大支持。二要发挥后发优势,奋力跨越追赶。德州农业总体不错,有良好种植业传统,粮食产量多。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蔬菜、畜牧等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使他们尽快做大。德州的工业发展很快,民营经济有优势,关键是做大做强。要发挥区位优势,注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进行科学谋划,争取尽快突破,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要高度重视环保,抓好生态建设。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我们不能因追求一时增长而贻害子孙,不能先污染再治理。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后发优势最大的优势是环境。要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要上污染项目,要上高科技、环保型的项目,大力治理大气、水污染,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相信,通过德州自身的努力,通过省里政策扶持,未来五年德州一定会取得很大成绩,县域经济会有很大提升,人民生活会更加舒心、更有尊严,德州的各项事业会蓬蓬勃勃、欣欣向荣。
 
 
  孙守刚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求真务实、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我完全赞同。报告最显著的特点是“实”:一是实在。坚持用事实、数字说话,总结工作实实在在,目标要求具体明确,充分体现了本届政府在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一贯作风。二是实际。对形势分析、五年奋斗目标、今年任务措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完全符合中央要求、山东实际,符合干部群众的期盼和愿望。各项目标实事求是、留有余地。三是实干。实干是山东人民的优秀品格、优良传统、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过去五年的辉煌成绩是干出来的,实现今后的宏伟蓝图归根到底还要靠实干。贯彻落实好这个报告,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展是第一要务,是最大的政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扭住中心,精力不分散,重心不游移,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二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是发展的动力源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解瓶颈制约,在改革中创新体制机制,敢作为、勇担当,激发整个社会的发展活力。三要转变作风、扎实苦干。十八大之后,中央八条规定、省委十项办法相继出台,风气为之一新,社会反响良好,群众积极拥护。今后必须始终把作风建设抓在手上,大力转变文风、会风、作风、学风,靠良好的作风凝聚发展力量、激发干群干劲。关于文化强省建设,最迫切、最突出的就是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精神文明、思想道德、文明素质必须跟上。要大力倡导社会新风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良性、有序、科学发展,大步推进富裕、文明、和谐的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兰忠良代表说,落实好大会精神,必须做实结合文章。要把德州的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优势,转化成招商引资的靓丽名片,转化成发展大物流、大市场的主引擎。把粮棉生产基地的资源优势,转化成打造中国德州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的产业优势,转化成培植更多大型知名食品和高档服装企业的增值优势。要努力把工业化作为重中之重来谋划,通过“10+3”现代产业体系这个载体建设来启动,通过资产重组、上下游配套、技术扩散来带动,通过招商引资专业化、优惠政策具体化、项目服务常态化来促动。要努力推动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拉大中心城区框架,以城市规模的扩张、经济活动和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带来更大的增长动力。要打破行政区域壁垒,科学合理布局,实现产业互补对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抓住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建筑建材、工程机械、房地产、交通运输等行业新一轮需求释放的机遇,借力推进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要努力把农业现代化作为统筹“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生产、加工、流通、研发、服务五个环节逐项排查,拉出单子,重点突破,促进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企业关联由散到聚。要努力把信息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经济升级的助推器,贯穿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始终,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地方的扎根来吸引高端人才的流入,带动一系列产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

 
版权所有: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鲁ICP备05034806号办公厅
最佳效果: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16Bit颜色、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E_mail: sdrdxcc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