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莱芜代表团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预算报告。 刘士合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是指导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必须把握精神实质,结合莱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总抓手,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不动摇,坚持抓投入扩总量增实力上水平不动摇,坚持抓住关键突破重点带动全局不动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2013,努力开创莱芜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一是打好大项目建设提升、招商引资突破、城市建设提速、重点园区带动、大企业培植、镇域经济跨越发展等“六大攻坚战”,着力在提升发展的实力和水平上求突破。二是加快建设幸福莱芜,着力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上求突破。三是统筹推进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着力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求突破。四是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在以作风促发展促变化促提升上求突破。 李海舰代表说,报告明确要求“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依靠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做好科技创新工作,一是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山东产业发展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研发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在粉末冶金、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加强与莱芜的合作。二是加快实施创新型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引领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集聚国内外科技人才资源,推动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李胜玉代表说,报告总结工作客观实在,对过去五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圆满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成绩来之不易;确定目标积极可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非常符合山东实际;工作部署重点突出,围绕十项重点任务作出部署,尤其是高度关注民生,是符合省情、顺应民意的好报告。建议要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朱胜运代表说,报告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客观实在、求真务实,谋划今后五年工作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是符合全省实际、符合人民期盼、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好报告。莱芜要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抓住新机遇,寻求新发展。一是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大“转、调、创”工作机遇,坚定不移地打好“六大攻坚战”,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非钢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二是抓住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和济莱协作区建设的大好机遇,促进实施意见尽快出台,加快协作区建设,推动济莱协同发展。三是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的良好机遇,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建议从完善规划入手,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陈启祥代表说,报告总结工作实事求是,确定目标明确具体,部署工作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富民强省的要求,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钢铁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为莱钢加快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积极推动大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非钢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企业尽快转型升级。 韩增旗代表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喜人,振奋人心。建议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推进生态山东、美丽山东建设。持续关注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李敏实代表说,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强银企合作,解决融资难题,破解制约瓶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不断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马保岭、张钊代表说,报告明确提出“出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济莱协作区实施意见”,为莱芜赶超跨越、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超前谋划,科学运作,着力抓好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骨干企业培植和镇域经济发展,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强和改善民生保障,为促进全市经济赶超跨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许英强、吴明花、张黎代表说,要坚持创新理念,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引进人才,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刘英才代表说,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措施,尤其是实行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大病保险,大大减轻了群众特别是农民的负担,体现了以人为本、务实亲民的宗旨观。崔军华代表说,建议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尽快出台实施方案,提高职业吸引力和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