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至27日,菏泽代表团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预算报告。
贾学英代表说,报告体现了求真务实的作风和以民为本的思想。过去五年,我省在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情况下,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实属不易。菏泽近年来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建议今后要加大“转、调、创”力度,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结构调整中注重科技创新;注重建立综合运输体系,缓解城市规模扩大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努力构建水路网一体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借助中央、省政策叠加优势,推动菏泽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王凤山代表说,经过近年的发展壮大,菏泽医药产业已跃居全省第二位,是科学发展的典型范例,但也存在以加工为主、创新相对薄弱的问题。建议下步重点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抓好科技投入平台建设,争创国家级医药孵化基地;充分利用各项政策支持,引进泰山学者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充分发挥菏泽高校资源优势,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助推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刘冠凤代表说,自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战略以来,菏泽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实现了全方位、大跨越的发展。我充分感受到了菏泽发展之快,干部群众决心和信心之足、氛围之好,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态势更加喜人。这一切无不凝聚着菏泽干部群众的智慧、心血和汗水,下步我们将积极为菏泽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服务。
段伯汉代表说,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加大“转、调、创”力度,提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市必须抢抓政策叠加机遇,积极做好争取各项优惠政策的准备。报告提出要规划建设包括鲁西南、鲁西北在内的西部地区新的经济隆起带,我市要在现有经济发展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加快跨越发展步伐。
郁章玉代表说,报告激奋人心、催人奋进,既详细展示了过去五年我省的发展历程,又科学部署了未来各项工作。建议加大教育投入,有效化解高校债务风险;促进高教内涵发展,提高人才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张培华代表说,报告多处提到菏泽,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关爱和支持。下步,我市将尽快启动建设西部地区新的经济隆起带菏泽市发展规划编制,认真研究争取各项支持政策,高标准策划储备项目,通过建立健全服务、督导等机制,为打造区域科学发展高地提供保障。
周铁伦代表说,报告体现了“实”,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安排部署符合实际;体现了“新”,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任务;体现了“高”,具有世界眼光,工作起点高,标准要求高;体现了“情”,具有强烈的民生情怀。我市要支持好骨干企业,强化依法规范管理,为菏泽发展提供积极的财政支持。
张效节代表说,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全省的发展成绩,坚定了未来发展信心。作为金融界的代表,要把贯彻落实体现在加大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抢抓政策机遇上,为推动菏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王可正代表说,报告提出的抓好中原经济区相关政策落实、规划建设新的经济隆起带等内容,让人倍受鼓舞。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我省实际,建议继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张福龙代表说,报告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指导性。我们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推进商贸物流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牡丹区GDP、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800亿元、100亿元,跨入全省第一方阵。
张红旗代表说,近几年来,菏泽取得了值得自豪的成绩,曹县也是如此。下步将借助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利用好探索出的发展道路、工作方法,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谭相海代表说,我们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借助政策叠加优势,切实抓住发展机遇,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扩大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加强与大企业的合作,努力打造大型产业园区。
穆杰代表说,单县将加大“转、调、创”力度,以工业为抓手,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利用高校资源,实现产学研结合;推进城镇化、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加快科学发展步伐。
刘文林代表说,报告提出的抓好中原经济区相关政策落实、规划建设新的经济隆起带等内容,增加了菏泽发展动力。我们一定会按照要求,全力抓好招商引资,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发展好县域经济。
李国珍代表说,我们将进一步加快培育骨干企业,提高石化产业发展效益,形成新能源、新制药等产业集群;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增强企业创新驱动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李新民、刘法来、刘自杰、王胜伟、彭继先、高义武、张勤成、甄爱华等代表认为,报告提出进一步加大“转、调、创”力度,为企业长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将把握政策机遇,膨胀企业规模,加快转型升级,为菏泽科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马效坤、崔殿文、季国梅、李金亮、桑圣钦等代表认为,多年来,省委政府给予了菏泽较大支持。建议加大对菏泽电力扶持,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多引进商业银行入驻菏泽,保障企业融资;加大企业科研投入,推动企业科研成果转化。
王凤娟、郭秋霞、孔瑞华等代表认为,要借助报告提出的加大基层民生和教育事业投入机遇,加强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残障教育,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