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驱车沿着临沂费县费城街道山后湾村新修的环山路一路行驶,忙碌的扶贫车间、新建的水利设施、标准化的幼儿园和卫生室、在建的综合服务中心、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依次映入眼帘,诉说着小山村的美好生活。然而,一年多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村民上山无路,靠天吃饭,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村子破破烂烂。带来改变的,是山东省人大机关派驻山后湾村第一书记刘世忠。
“山后湾村是许家崖水库库区移民村,共有337户1044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2户448口人,人均耕地0.4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外出务工和山地种植,贫困发生率高达43%。”刘世忠告诉记者,驻村之后,工作区书记张健和山后湾村党支部书记杨德祥首先给他抱来“三捆柴”——为扶贫车间引进项目、建设文化广场、改造升级电网。尽管困难很大,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烧好这“三把火”。
为了给扶贫车间引进合适项目,刘世忠动员亲朋好友帮忙联系相关企业,邀请潍坊的制衣企业前来洽谈,又带领村干部到安丘考察,最终与安丘建海鞋帽服装厂签订了合作协议,引进外贸棉拖加工项目。
“项目从考察到落地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棉拖加工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年轻的可以操作缝纫机,年龄大的可以手工包装,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谈起这一项目,刘世忠非常欣慰,“目前车间运转良好,安置近40人就业,每月加工、包装外贸棉拖2万多双。”
“刘书记引来的这个活儿太好了。离家近,工作时间灵活,每月收入2000多元,家里的事儿还一点都不耽误。”在扶贫车间,正从事棉拖加工的44岁村民朱勇华高兴地说。记者注意到,虽是寒冬时节,扶贫车间里却一片热热闹闹、忙忙碌碌的景象,成就感、幸福感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除了扶贫车间,刘世忠的另外“两把火”也烧得很旺:8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顺利建成,村民有了休闲娱乐好去处;电网改造及增容如期完成,彻底扭转了全村电力不足问题。此外,他还帮着修建村内道路1.5公里,完成了2.4公里环山路的路基整修、硬化及护坡工作;协调资金198万元,新建塘坝2个、蓄水池7个,铺设灌溉管网2000米,在9处沟渠铺设排水管道90节,新打机井3眼;力推培植壮大花椒产业,新栽植花椒3万多棵,结果期年收益50多万元……
一年多前,在跟村党员干部初次见面会上,刘世忠送给每人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搪瓷杯。他说,组织派我来是为人民服务的,也希望每一位同志时刻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装在心里,咱们一起努力,争取利用两年时间,彻底扭转山后湾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如今,小山村变美了,村民的腰包变鼓了,刘世忠的努力,大家看得到。只要他一到村里,村民老远就打招呼。
“山后湾村有福气,摊上了一位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好书记。”杨德祥恳切地说。
而刘世忠也发自内心喜欢上了这方热土。不久前,看着村里丰收的场景,他写下这样一段话:“秋风秋雨天气凉,绿野满岗碎金黄,风调雨顺丰收旺,汗水洒处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