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省人大媒体采访团来到省人大派驻第一书记宋传超所在的费县费城街道梨花湾村,梨花湾村为省定贫困村,辖道沟、下杨湾、上杨湾三个自然村,共578户1890人。其中,贫困户143户,贫困人员248人。据宋传超介绍,村庄三面环山,丘陵地貌,资源匮乏。人均耕地1亩,山地和平地各占0.5亩,大多是望天田、荒坡地,有雨就浇没雨就旱。村集体没有产业,2016年村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贫困户脱贫手段少、能力差。2017年以来,在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支持下,各种利好政策接踵而至,全村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村集体和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三变”改革脱贫致富。记者了解到,囿于地形条件和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要求,规模化种植和养殖无法发展,梨花湾村量体裁衣,实施“三变”改革,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三变”改革即在梨花湾村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改革。资源变资产方面,村里通过土地增减挂钩47亩,村集体直接一次性收益89万元;整合优化村集体闲置土地、水塘、荒山等资源,放活集体资源经营权,通过竞标出租,每年收益约8万元。资金变股金方面,将省级12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作为集体股金投入到县城城区现代化厂房用于出租,按股参与分红,每年收益约10万元;县级5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收益约6万元。农民变股民方面,全村200多人的140亩土地流转给北京某企业,费用为每亩地每年1200元,超过了自行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既化解了种植风险,又使得部分劳动力再就业,给农民带来双重效益,使全村十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年均增收约9000元。下一步村里将探索把农民个人的资产、技术等,入股到村内扶贫车间或集体合作经营主体,进一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经过以上改革和发展,村集体年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3万元跃升至2018年的24万元以上,贫困户稳固脱贫致富。
历史性通上自来水。村民告诉记者,“上杨湾村是梨花湾三个自然村中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最差的村。由于其在山窝窝里,历史上从来没通过自来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曾经尝试打过一次井,结果打了200多米未出水,就此放弃。”此后,村民吃水一直存在问题。部分村民依靠自家二十米深的浅表井水,水质一般,旱季缺水,枯井期持续时间达到四个月;其余村民引用村郊天然泉水,露天水源存在水质风险,旱季同样缺水。在2017年,宋传超争取到了省级饮用水扶贫项目,经勘察,在村东某地存在水源,钻井深度达到257米,开采出了优质的地下水,经县检验检测中心化验,水质水量均属上乘,可直接饮用。该项目历史性地解决了上杨湾村的自来水问题,村民再也不用为饮用水而发愁,716位村民喜形溢于言表,纷纷表示“吃水不忘挖井人,党的恩情比海深”。
美丽乡村焕新颜。据了解,自2017年至今,由各项政策,以及省人大及省人大第一书记工作组协调带来各类资金432万元。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梨花湾村推进“改路,改电,改校,改房,改厕,改水,改暖”七改工程,新道路、新房屋、新壁画、新广场、新绿地,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今日,曾经破败不堪的梨花湾村,焕发出端丽旖旎的容颜。清新的空气,苍翠的丘峦,盈耳的莺燕,甘洌的山泉,处处充满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气息,全村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宋传超告诉记者,“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梨花湾村在短短的三、四年内,由资源匮乏、村舍凋敝、经济落后的贫困村,一举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稳步走在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只有一种力量能够催生这种嬗变,那就是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