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随省人大新闻媒体采访团来到临沂市费县费城街道,近距离感受山东省人大机关派驻的五位“第一书记”给这方水土带来的崭新面貌。
鲁成岩: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掉队
驻西安田村帮扶近两年来,除了日常的工作,鲁成岩最关注的就是村里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弱势群体。省残联、省妇联、省民政厅、省市县三级团委……为了争取一笔笔帮扶资金,鲁成岩跑了一遍又一遍,为村里的21户残疾人争取到帮扶资金4.2万元,为8位患病群众各争取到最高额的3000元救助等等。
“这些钱虽然并不多,但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可能会有巨大的帮助。”鲁成岩说。在扶贫路上,他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掉队。他常常勉励孩子们:不读书,换来的可能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层。为此,他多方联系省、市、县三级团委、妇联系统,争取到团委希望工程助学行动、沂蒙助童会、泛海助学行动、君发关爱工程等各类资金7万余元。
同时,配合着村子所在的许家崖片区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鲁成岩多次联系市、县妇联,争取到“美在农家”示范村创建指标。“如果说片区提升改造是外,美在农家就是内。”鲁成岩书记说,在他看来,这样环境的变化正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
刘世忠:让村民家门口增收
山后湾村是许家崖水库库区移民村,共有337户1044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2户448口人,人均耕地0.4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外出务工和山地种植,贫困发生率高达43%,是典型的“空壳村”和省定重点扶贫村。
而如今,村民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中就能获得收入。齐鲁壹点·齐鲁晚报记者在扶贫车间看到,村民们正在忙着进行棉拖的贴标、包装等工作,其中还有七八十岁的老人。
聊起扶贫车间,刘世忠满脸自豪。他说,这个项目从考察到落地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之所以运转成功,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项目选得好。棉拖加工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年轻的可以操作缝纫机,年龄大的可以手工和包装,能保证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二是管理模式好。村里负责组织人员,提供厂房出租,建海鞋帽服装厂提供订单、提供设备、负责管理,并交纳租金。三是车间配套好。占地1400平米的厂房,加工车间、包装车间、仓库、办公室、职工餐厅、宿舍、洗浴间等一应俱全。目前车间运转良好,解决家门口就业30多人。
宋丽军:电动车书记带整村脱贫
凤山村是省定贫困村,368户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8户。截止至2018年底,经上级部门初步核算,凤山村已经实现整体脱贫,现有23户56人为脱贫享受政策户。
走进村中,路旁墙壁上的文明乡村宣传画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中一幅就叫“电动车书记下乡记”。原来为了尽快了解村情民意,宋丽军骑着电动车走街串巷,被村民们称为“电动车书记”。
跑部门、谈项目、争取资金,驻村期间,宋丽军争取行业扶贫资金234万元,主要投入在农田水利、道路出行、村里环境等方面,修蓄水池、铺自来水管网。以前7块一方的水,现在只要1块钱,村民个人打井抽水喝的情况成了历史。
宋丽军还争取产业扶贫资金161万余元,增强全村持续发展的造血能力,树立既有产业扶上马送一程、新培植产业良好开局的思路,扶持葡萄种植、网装袋加工、农家乐等特色产业,确保村集体经济稳步增收,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凤山村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态初现。
李宗彦:把蓄水池修在百姓心里
寺湾村在大梁山之阳,村子紧挨着山,入村的牌坊上刻着“梁鸿故里”四个大字,据考证,“举案齐眉”的主角汉代人梁鸿曾在此隐居。山泉水清冽甘甜,为了把这免费的宝贝用好,李宗彦和村干部多次研究,决定新建蓄水池。
蓄水池离村子远,建成后密封回填在地下,不知道的以为什么也没建。村支部书记李中晓说:“这个蓄水池,让我服了李书记。参观考察不可能往这里来。他不知道有粉往脸上擦吗?他是把脂粉换成面粉,让老百姓得实惠。这个蓄水池修在了地下,更是修在了老少爷们心上。”
李宗彦注重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11月23日,村委委员杨德秀办的出口服装加工点开业了,这也是寺湾村的第一书记乡村振兴联系点。
今年七月初,寺湾村干部、党员到兰陵县代村学习王传喜的事迹。在返程的车上,大家热烈讨论。李宗彦要求村干部要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带头人。杨德秀利用自己的缝纫特长,腾出几间饲料仓库,办了出口服装加工点,带动了20多名妇女就业。村干部杨涛也不甘落后,利用废弃的养殖棚,养起了蘑菇,已经收了两茬,等到技术成熟,准备带动村民养。村民心里明白,靠粮食作物只能温饱,很难致富。有了村干部、能人带头,不少人都跃跃欲试,产业振兴,前景可期。
宋传超:历史性解决村民吃水难
采访团驱车沿河盘山路一路上行,才到达上杨湾村。
上杨湾村是梨花湾三个自然村中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最差的村。由于在山窝窝里,历史上从来没通过自来水。在八十年代村里曾经尝试打过一次井,结果打了200多米未出水,就此放弃。
此后,村民吃水一直存在问题。部分村民依靠自家二十米深的浅表井水,水质一般,旱季缺水,枯井期持续时间达到四个月;其余村民引用村郊天然泉水,露天水源存在水质风险,旱季依然缺水。
“在2017年,我们争取到了省级饮用水扶贫项目,经勘察,在村东某地存在水源,钻井深度达到257米,开采出了优质的地下水,经县检验检测中心化验,水质水量均属上乘。”宋传超说,这个项目历史性地解决了上杨湾村的自来水问题,村民再也不用为饮用水而发愁。
受条件限制,村里规模种植和规模养殖几无可能,梨花湾村量体裁衣,找准自己特色,牢牢抓住“三变”改革(即在梨花湾村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改革),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村集体年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3万元跃升至2018年的24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