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随省人大新闻媒体采访团来到临沂市费县费城街道,近距离感受山东省人大机关派驻的五位“第一书记”给这方水土带来的崭新面貌。2017 年3月省人大机关5位第一书记带着理想、带着初心、带着使命奔赴费县凤山村、西安田村、山后湾村、寺湾村和梨花湾村等5个省定贫困村进行定点帮扶,近两年以来,第一书记们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主基调,积极担负着扶贫开发的第一责任、村级党建的第一使命,奔忙于精准扶贫第一线,通过自身的责任担当和真情付出,走进群众生活,解决件件小事,全面转变贫困户思想,为乡村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抓党建,带队伍,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党建工作是第一书记的重要使命,抓好党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证。入村之初,省人大第一书记工作组即成立了党小组,对职责进行了分工,经常性地组织集体学习,健全组织生活,并根据机关统一部署,同步开展包括加强作风建设在内的各类主题活动。形成了“抓紧抓实党建,促进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在第一书记工作组的带领下,各村健全完善了村级党建工作制度,建立村级党员学习微信平台,强化党务村务公开,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制度,共召开党员大会97次,按时上党课,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56次。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及开展党建活动,凝聚合力。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驻村以来,第一书记们坚持将建设过硬支部作为核心任务,持续用力抓班子带队伍,村级党建氛围更加浓厚,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近两年来,调整选配党组织书记2名、调整选配村“两委”成员19名、发展党员9名、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6名,培养后备干部8名,组织外出学习考察。选出了合格的支部班子,为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培养了一支过硬的头雁队伍。党员群众普遍反映,第一书记来了以后,班子的劲鼓起来了,党员的心热起来了,群众的气顺起来了,村里发展更有希望了。第一书记们谨记摘帽不摘责,为村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队伍”。
拔穷根,播富种,“三变”改革脱贫鼓腰包
驻村工作,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弄清挂职村贫穷的根源在哪里?找到了“穷根”,也就找到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扶贫路上,发展产业尤为重要!五位第一书记们立足村情,建扶贫车间,利用村集体的闲置场地或房屋修建光伏发电项目,引进风险低、易操作的编织袋加工、外贸棉拖加工、出口服装加工等项目,组织村民利用空闲时间加工,带动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为脱贫摘帽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才能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5个帮扶村常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近年来,第一书记们为村民引进花椒,葡萄,大樱桃等经济作物,并且设立电商。根据每个村子的特点,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发展高端民宿;种植大棚,建立葡萄园等新的产业项目。有了村干部、能人带头,不少人都跃跃欲试,产业振兴,前景可期。
“三变”改革找出新道路。梨花湾村量体裁衣,找准自己特色,牢牢抓住“三变”改革,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三变”改革即在梨花湾村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改革。资源变资产方面,村里通过土地增减挂钩47亩,村集体直接一次性收益89万元;整合优化村集体土地、水塘等资源,放活集体资源经营权,每年收益8万元。资金变股金方面,将省级12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作为集体股金投入到县城城区现代化厂房用于出租,按股参与分红,每年收益约10万元。农民变股民方面,全村200多人的140亩土地流转给北京某企业,费用为每亩地每年1200元,超过了自行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经过以上改革和发展,村集体年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3万元跃升至2018年的24万元以上。
两年来,省人大第一书记工作组培育产业发展和致富项目13个,帮助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2.6万元、投入项目资金2232万元、争取社会资金97.7万元。
系民苦,真关爱,变身村民“顶梁柱”解民忧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五位第一书记着手民生,心系百姓,驻村以来,改造提升一批基础设施,帮助通电村1个、新上变压器5台、安装路灯339盏、帮助通自来水村6个、打井6眼、解决水浇地300亩、新建和改建卫生室5个、新建和改建幼儿园1个、新建村级活动场所5个、新建文化广场10个、新建农民书屋3个、帮助兴建体育设施7处、成立合作社1个、促进危房改造以及旱厕改造。
“我在这里干了两件大事!”省人大第一书记工作组领队鲁成岩告诉记者,自己入村以来特别关注弱势群体,让老人晚年幸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入学接受教育,这是他的目标,也为之全力以赴。两年来,共资助患病群众、贫困群众和贫困学生120余名,为村里的21户残疾人争取到帮扶资金4.2万元,为8名患有重大疾病的村民申请到最高3000元的补助,借助于老人节助老孝老活动、三八节贫困母亲救助活动、红十字会温暖包活动,资助近4万元40余人次。此外,还关注村屋改造,美在农家项目,挨家挨户对群众进行发动宣传,促进其思想转变,同时帮着收拾打扫,引导妇女改变陈旧的生活方式,取得重大成效,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理念,要“让农村人过上令城市人羡慕的生活”。
系民苦,办实事,山后湾村刘世忠书记积极开展教育扶贫活动,建幼儿园,争取资助基金,35名贫困学生得到救助。开展健康扶贫活动,多次组织街道卫生院、县眼科医院到村义诊并给贫困人口和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查体,给村里70岁以上的发放补贴。关注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累计投入133万元,修建村内道路1.5公里,完成了2.4公里环山路的路基整修、硬化及护坡工作,让住在大山里的村民能便捷的出行。村民激动地告诉记者,要不是刘书记天天盯着操心受累,咱几辈子也修不了这么好的路。
驻村以来,第一书记们格外注重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切实了解百姓的需求,访民情,解民忧,争做百姓的贴心人。凤山村的宋丽军书记获得了一个新称号:电动车书记。原来,驻村以来,宋丽军每天骑着电动车入村访贫问苦,走访老党员、村干部、贫困户,他骑着电动车走过春秋冬夏,也走进了村民的心里。“宋书记骑着电动车走街串巷,他就是我们的电动车书记”村里一位老党员告诉记者。
“书记的真心,我们感受得到!”,在采访现场,村民纷纷告诉记者:“李书记太好了!天天待在这里为我们服务,我们就听李书记的…”寺湾村的第一书记李宗彦说,“老人、妇女和儿童,在我心里是第一。”老人、妇女和儿童,是弱势群体,在贫困村更是如此。为此他想方设法,把组织的关心送给这些最需要温暖的人。李宗彦说:“我要让群众感受到组织的关心,感受到党的好政策,把人心紧紧凝聚起来,牢记党恩跟党走。”
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17年,在第一书记宋传超的努力下上杨湾村争取到了省级饮用水扶贫项目,历史性通上自来水。716位村民喜形溢于言表,纷纷表示“吃水不忘挖井人,党的恩情比海深”。村里的老支书张文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宋书记的到来,让我们过上了这么幸福的生活。”第一书记们用实际行动,用真心用真情为人民,成为村民们的“顶梁柱”。
五位来自省人大机关的第一书记们,他们默默走在为贫困村、贫困户谋求发展的道路上,他们挥洒着汗水,洋溢着激情,坚定着方向,在平凡的岗位上扎实苦干,在脱贫致富的行动中积极作为。他们用实践告诉我们:扶贫,不光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既要给资金、找项目,更要扶起脱贫的志向、传授脱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