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随省人大新闻媒体采访团在聊城市高唐县清平镇大集上看到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十名人大代表在大集上摆起了摊听取民意、解答百姓问题、分发法制资料。每位代表的摊位前,都摆放着他们的名片,方便群众和他们取得联系。
尽管天气寒冷,来反应问题的群众不少。“俺村里的路灯不亮,村民生活很不方便。”74岁的陈善荣向县人大代表康训颖反映。康训颖认真记录下老人的意见,准备尽快向有关部门反映。
康训颖介绍,在接访中,群众也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有的村民养老保险缴到一定阶段,接下来需要办理哪些手续等。面对各行各业的问题,这也激励她平日里加强学习各种政策,才能更好为群众服务。
让县人大代表李荣贵印象深刻的是,他曾听群众反映,在小学门口有人晒粮食,影响接送学生,甚至有老人因此摔倒,他将此事反映给相关部门后,最终协调解决,如今小学门口再没人晒粮食阻碍交通了。
长期以来,县级人大工作搞得红红火火,镇级则显得冷冷清清。面对这种上“热”下“冷”的工作局面,以及少数基层代表人代会上有影、闭会期间无踪的尴尬现状,高唐将全县范围近千名人大代表,根据工作职业和村居工作实际编成13个工作组,统一“下放”至各镇街,并按照单数月赶集“摆摊”的要求开展
现场接访活动,由过去群众找代表,变为代表等群众。活动中,每位代表均持证上岗,依据不直接处理、有限受理、依法疏导、登记必复的原则开展。
此外,为帮助群众能够轻松找到“家”,高唐采取“1+N”模式,先后建设升级了13处“人大代表之家”,按“十有”标准新建了28处人大代表联络站,统一悬挂标识牌,将人大“符号”布满大街小巷,基本满足了承办代表联络、组织代表活动、督办代表建议、处理镇街人大日常工作的需要。
高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美运介绍,据初步统计,现场接访中,百姓提出的咨询类问题占到半数以上,每位接访代表需要运用到大量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知识,这就无形中形成了一套“倒逼机制”,迫使他们主动利用各种时间和机会学习相关知识,持续不断地提高自身法治水平和政冶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