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急救医学的快速发展,院前急救不仅关系到抢救患者的生命,同时也是急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医疗急救的基础。记者近日在淄博采访中了解到,作为省内第一部关于院前医疗急救的地方性法规,《淄博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下称“《条例》”)填补了省内设区市法规空白,也在实际操作中有效增加了淄博市的有效制度供给。
《条例》单设急救网络建设一章,急救点间的协同工作有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淄博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主任郭平告诉记者,《条例》实施后,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创新思路,利用医改政策多方聚力,增点设点扩展急救网络,新增急救站点12处。
目前,全市运行的院前急救站点达50处,平均急救时间14分39秒。其中,城区急救时间11分15秒,农村急救时间18分49秒,尤其是在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120”急救人员可通过通讯系统与区医院的专家互通病情信息,在指导救治的同时做好后续救治准备。这一创新举措,增强了偏远农村地区的急救服务能力,病死率减少了0.5个百分点。
如今,淄博已经实现20公里“急救圈”,在运行过程中,如果边远乡镇发生120求助后,将由最近的急救点派出救护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过现场急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在急救车上就会做出初步判断,是转至当地急救点进行救治,还是救护车直接转至区级急救站进行救治。相比于之前先到当地急救点救治后再转至区级医院救治不同,由“双程急救”变成“单程急救”,为病人救治争取了宝贵时间。
医院专家介绍,心梗等疾病一般发病较快,病情发展也较快,向来有“黄金十分钟”的说法,这也说明了时间对于急救工作的重要性。《条例》规定,鼓励“120”急救医院开展急诊与重症监护一体化建设。目前,淄博市二级以上“120”急救医院均开辟了急救绿色通道,三级以上医院基本完成了急诊与重症监护一体化。郭平说,为打通心梗患者救治中的“关键一公里”,淄博借助全市120急救车移动互联心电诊断、监护传输系统,配合基层医院的远程会诊心电网络,已经到达较为准确判断病情,且迅速根据病情判断去哪个急救点,形成了“精准筛查、快速转运、高效救治”的急性心梗救治的“淄博模式”。
郭平告诉记者,心梗在基层医院是没办法进行有效救治的,而院前急救就是要将相应的病人送到合适的医院接受正确的治疗。一家急救点派出救护车,但该医院没有治疗能力时,就需要将患者送到有救治条件的医院去,但这期间医院间的衔接,就需要协同救治网络了。郭平说,这不是一家医院能做到的事情,这需要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网络,而立法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制度设计,对今后的相关工作进行引领。郭平告诉记者,在立法之前,这些工作并不是做不到,而是很少做,仅按照基本要求来做自然是没办法达到的。如今立了法,大家都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去做,不能再根据意愿选择做与不做。《条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淄博急救网络的建立,以及“淄博模式”的形成。